多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多小说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法

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法

周至开始对二老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分:“唇音为一类,三十六声类为两类,我采用三十六声类的两类说;”

“因为泥母娘母未分,因此这部分我采用了后来三十六声的两分说。”

“正齿音,也采用三十六分的一套。”

“不过次浊喉音,作两个,这个在夹川方言里就很明显,比如‘大雁’的‘雁’和‘额外’的‘额’,我给爷爷和祖祖读一遍,你们一听就能听出来。”

周至将两个带次浊喉音的字读了一遍之后,说道:“因为这个,所以我在这里还是采用说。”

“漂亮!这是实证!”辜振铎夸了一句,然后又激动又兴奋地对辜少咸说道:“父亲,这个难题学界争论了很久,竟然在夹川方言里找到了实证!”

这个问题就和殷墟发掘文物出来之前,学界关于里商代诸王世系年表的争议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大家都是猜。

待到文物一出,直接一锤定音。

周至压根就还是门外汉,搞这个论文纯粹出于爱好和直觉,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哪些点才属于学界真正宝贵的东西。

辜幼文笑道:“的确,这部论文不说别的,光这一点就已经很有价值了,而且难为研究得这么细,方言疏注,以前想都没有敢想的东西啊……”

“以前显学都差人,更别说方言了。”辜振铎安慰自己的父亲:“还是国家强盛可期,方才又这等局面。”

“嗯。不过达文啊……”

“祖祖你讲。”

“论文里边很多东西,还是过于武断了,有些结论,没有必要过早抛出来,把发现告诉大家就行了。”

辜幼文说道:“你现在还差系统梳理,虽然论文总体来说非常不错,选材角度和发掘深度,还有采用的体例,都颇值得称道,但还是有些急于下结论了。”

“秉文,去把给小朋友的礼物取出来。”

辜振铎进入书房,取出来几套书籍:“这是父亲的意思,这里有一套、、、、的原著和辨析它们的论文,还有两部我祖父的著述——和,送给你了。”

周至顿时感到受宠若惊,连忙站起身来:“谢谢,谢谢师祖祖,师爷爷。”

辜幼文微笑道:“你的论文,我们已经帮你改了,你拿回去再研究研究,我们的意见,还是不要急着发表,能做得再细致一些,就做得再细致一些。”

“或者等你看完我们给你准备的这些资料,再回头研究自己的论文,又会有新的发现。”

周至对二老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谢谢爷爷,谢谢祖祖,我一定好好研读。”

“还是那句话,不用急。先考上大学,跨过门槛再说。”辜幼文谆谆告诫:“你数学和英语怎么样啊?”

文史政治地理辜幼文都懒得问,学问都是自带溢出功能的,就好比数学对计算机科学那样。

这娃的韵学水平都这样了,其余几样已经不问可知。

“英语没问题,数学还在追赶。”

“听说你在石室游学?中学每学期开始,是不是有个摸底?”

“是,这次摸底我在四中文科班是第二名,主要是被数学拉了后腿。”

“那就好。”辜幼文松了一口气:“达文,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啊?”

“想过。”周至非常诚恳:“我也想成为祖祖和爷爷一样,在韵学上专精,在史学和文学上溢出的人。”

“你这话过了。”辜幼文微笑道:“我们在史学方面,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算是有点小心得,不过文学创作方面,却也谈不上什么溢出。甚至连你都比不上。”

“史学和文学,你有方向了吗?”

“史学方向,宋史吧,因为宋代留下的资料虽然流于琐碎,但是量是最大最丰富的。文学的话分为创作和研究,创作我想过一本长篇小说,但是现在还在资料收集和积累阶段;研究方向是古典诗歌,从宋代往上追溯,争取能够到魏晋。”

“宋代史料的确纷繁,能出成果也不错。”辜振铎点头。

“历朝史家,最让人头痛的的魏晋南北朝,当年欧阳修都吃不消。”周至在辜幼文面前一点不敢嚣张:“这方面祖祖是大家,相比您老人家,我以宋史为方向,几乎就是投机取巧了。”

“那也不叫投机取巧,缺失有缺失的难,芜杂有芜杂的难。”辜幼文说道:“宋史,所花的精力不会比韵学差,光一个官制就是一本大辞典。”

“祖祖,量大不怕,就怕不够,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借力啊。”周至说道。

“借力?”

“对,信息技术。”周至点头:“准确说,计算机信息技术。”

“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计算机信息数据资料库,将涉及的资料都录入进去,为每个人物的年表、轶事、官职、尊称、字号、关系人物,相关作品等,都给打上标签,然后通过输入人名,就能够将人物所有的巨细资料都检索出来,还可以按照年头排序。”

“这样我们只需要输入‘苏轼’二字,就能得到一部;输入‘欧阳修’三字,就能得到一部,在其名下的‘作品’一栏敲下回车键,就能够跳出史书、策论、诗词、散文等细类,将,,都分列在其下,是不是很方便?”

“这……”辜幼文和辜振铎已经震惊莫名了:“这是……跨学科?”

“其实也不算完全跨学科吧。”周至想了一下:“史料本来就是信息,只不过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信息。而信息技术,不就是为信息而服务的技术吗?”

“这工程……”辜振铎想了一下那个难度:“大到没边啊……”

“祖祖,爷爷。”周至说道:“想想,,我们怎么也不会比古人编史还难吧?”

“其实韵学也可以照此方法,还能将声音也收录进去,给大家一个参考。”周至继续说道:“要是录入一首,能够让计算机用音律读出来,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吧?”

“达文说得其实有道理。”辜振铎已经进入专业思考轨道了:“不过这对工程管理者的要求就很高了,不但需要文理兼通。而且前期准备工作……还有国家扶持力度……”

“我们可能是指望不上了……”辜幼文说道:“不过达文他们这一代,大有希望。”

“宋代史料我们学校还是比较丰富的,不然我儿子也不会专精。”辜振铎开始引诱周至:“好些还是文物,毕竟当年蜀川也是出过三苏大家,抗金抗元也是坚持到最后的,当年的眉山雕版天下驰名,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可是有不少重要文物噢……”

“家里有一本颜中其的,也给周至找出来吧。”辜幼文对辜振铎说道。

“这本书家里也有?”周至不禁大喜:“那太谢谢爷爷和祖祖了,这本书对我很重要!”

颜中其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宋史专家,而且对于赵郡苏氏一门专精,其中最深刻的一位,自然是苏轼。

该书基本将宋代各种笔记、诗话、词话、文集、方志、野史、正史里边关于苏轼的大小轶事,都按照年代做了划分采纳,涉及的古人著述两百四十多种。

周至那部历史小说,背景时间几乎与苏轼生平完全重合,而且主角设定就是苏家的一位神童,因此这本,便是周至编理大纲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这本书流传不广,听闻这里居然有,周至当然是又惊又喜。

前一世创作过于草率,每天五千字连个存稿都没有,现在有了这部书,加上,以及里提到过的那些宋代笔记资料,基本就可以把大纲重建起来,然后就可以打开每日五千字的苦逼模式,先拉出作品,最后不断地进行精雕细琢了。

就算上一世那么草率,那部小说也写了一千八百四十二章,如果不计加更之类,按照一天两章正常发布速度算,也是五年多的时间。

周至准备再加上三年的打磨,等到零一二年拿出来,从时间上看,已经很紧张了。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八年一部小说,基本每天雷打不动,就这样都还用得上“时间紧张”四个字!

读者爸爸们!求多理解吧!

拿到了,周至已经心满意足,与二老告辞出来,回到学校晚自习,就开始画表格列大纲了。

等到表格画好,周至才发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四百八十多万字的东西,哪怕是作者本人重新回忆,很多地方也有些脱节。

磕磕巴巴地先把大纲列出来,算一算觉得明显和原来的东西差着老远,于是又将之分开,分列为,,,,,六个部分。

接下来就是回忆自己曾经在创作过程中写下的那些诗词,奇了怪了,这些反倒是记得颇为清晰,甚至反过来让周至回忆起了很多故事里边的细节。

于是大纲又丰富了五分之一,加起来差不多能够有原著五分之四左右,比起上一世的急就章,这便已经很完善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