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多小说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六十五章,仿制野战炮兵计算机

第六十五章,仿制野战炮兵计算机

最早的3d电影出现于1922年,又叫做红蓝立体电影。左眼的镜片过滤掉画面的蓝色内容,只看到红色部分,右眼过滤掉红色,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而产生立体感。

红蓝镜片的问题是画面颜色失真严重,无法避免绿边/蓝边。这就几乎没什么观看体验。

30年代末期发现偏振玻璃原理,然后就有人打算用在3d电影上。现在第一个偏振3d影院已于1952年在美国出现,1953年正式运营,所以唐华搞的偏振系统不算世界第一,大概也就算中国和苏东国家里的第一吧。

不过,虽然偏振显示立体画面不是世界抢先,但现在这套系统有基本零误差的左右机播放同步器。

90年代以前,看3d电影感觉头晕恶心的人比例很高,就是左右机播放的时候帧(胶卷)不同步,只要左右相差一帧,左右眼就要急速调整焦距来适应画面,头当然就晕了。

(当然这个同步问题完全彻底解决,得到后来的数字3d电影时代。)

堆出这么多高科技装备,就是为了万一这一次剧本又双叒叕写砸了,只凭这些技术手段,《宋景诗》也能成为经典。

……

宋景诗是山东人,老家和武训是隔壁乡镇。他1860年起义成为黑旗军的一支,一年后被胜保击败被迫投降清军,1863年脱离清军再次起义。参加的最后一战是各路义军合力击毙僧格林沁的战斗,战后宋景诗不知所踪。

1951年中央批评《武训传》,命令上影到山东重新进行民间走访,意外发现武训隔壁的镇子出了个叫宋景诗的起义将领。江委员觉得可以拍一部电影讲这个人,就是1955年的《宋景诗》。

《宋景诗》这部电影在21世纪被网上的古战爱好者发掘出来,被誉为中国古战电影的巅峰。因为里面的服化道味儿实在是太正了,从主演到群演都很专业,阵型布置有板有眼,秒杀现在所有的古装流量剧。

这也很正常,《宋景诗》用的是当地找到的清朝团练的兵器库,古战场、垛口岗楼瞭望塔也都是当年的遗物,农村还有好多老人见识过清朝怎么打仗,加上上影拍摄的时候考据很认真,所以味道很正。

不过,《宋景诗》虽然考据严谨,但即便古战爱好者也一致承认,它在剧情和拍摄技巧上实在是乏善可陈。电影叙事非常枯燥,单一线索、平铺直叙、按照人物生平顺序按部就班拍完。

影片开头僧格林沁、胜保、一堆清军在屏幕晃了10分钟,宋景诗还没出场。说好的开门见山黄金三章呢?

然后终于宋景诗抗捐起义了,宋大帅打赢了,自己的兵想回去收谷子,被柳林团的人里应外合打败了,宋大帅被迫投降了。

胜保兵败,宋大帅妙计脱身,带队伍回乡,要打柳林团报仇,发现师爷王二香是卧底,斩。然后,这条线就断了……

再然后宋大帅和僧格林沁死拼,快赢的时候洋枪队来了,洋枪队败了。

柳林团在后面抄宋大帅的老家,亲属家眷死了一地,大家很悲愤。宋大帅说忍一忍,先灭了僧格林沁!

终于阵斩僧格林沁。这时候宋景诗该回师找柳林团算账吧?……柳林?什么柳林?电影到这就结束了!

以前唐华看《宋景诗》的时候就萌生过“这么烂的剧本我上我也行”的想法。

《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本来就是经典,唐华如果插一杠子,也还是经典,没有太大的意义(还存在小概率的翻车可能)。再说51到53年没空顾这种事情。

但《宋景诗》是值得好好修整修整的。它离天花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提升的空间。

……

至于剧本是怎样落到唐华手里——

《宋景诗》本来要拍成反坐标的《武训传》,让上影在历史类电影里把自己的名声翻转回来,所以上级要求在《宋景诗》里加入武训作为反派。

但《宋景诗》的编剧陈白尘、贾霁拒绝改稿。唐华拿过剧本就是一阵猛改,除了还是没加入武训,其他的都改得面目全非。编剧一看,得,干脆笔给你,你来写。

那唐华就真改了……

就是参照了后世电影剧本的成熟模式(流水线化作品),该突出的突出该省略的省略,矛盾冲突更集中和紧凑,强制若干时间一个剧情的兴奋点,最后的大兴奋点也就是全片高潮。

大结构调整完,语言这方面唐华得找人帮忙,就是他向总会计师求援要来的评书先生。唐华写下台词的初稿,定下了这段话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由评书先生翻译成那个时代正确的说话方式(或者是50年代的人认为19世纪的人应该的说话方式)。

除了参考后世剧本的原则规范,唐华还找了一个相似的电影,把《宋景诗》的主题也给修改了。

……

工业部门定制的拍摄器材拍摄机械运到了上影。飞机没有,但找到了一个热气球,汤晓丹正把摄影师和摄影机挂在热气球上面试试。

“准备好了?起!”

解脱缆绳,热气球升上几十米的空中,操纵师傅调整浮力气球大致稳定在60多米的高度,然后随风向西飘走了。

“上影以前也用过热气球航拍吧,”唐华问汤导,“摄影师应该不用体验了。”

“那以前的不算,我们那时候用热气球就是挂在上海拍个高楼广告片、风光片,这还是第一次在故事片里用呢。”

剧本里,第二幕镜头就是一个长航拍,唐华还给画了几张示意图。飞机从泰山上空开机,然后一路向西,景物从山切换到平原,再从平原显现出一条滔滔黄河,黄河之后又是平原,最后定位在聊城附近的一个村落——宋景诗的老家。

“这是什么?分镜头手稿?”汤导翻了翻剧本,又问。

唐华:“是。只有……一部分剧情的,其他的我没时间画了。”

分镜头手稿/分镜头脚本将文字转换成画面描述,是从剧本文字到电影的中间媒介。一些导演还会把特别重要的几个分镜头的画面真画出来,而不只是用文字来描述画面。各个导演的分镜头脚本绘画风格各自不同,比如张艺谋的分镜头脚本像是老版的连环画,徐克的分镜头脚本则可以印刷成漫画集。

汤导拿着唐华用写剧本之后剩余时间画的分镜头脚本陷入沉思。

“一个圆圈表示脑袋,四根棍表示手和脚,是稍微简单了一点,”唐华指着纸上的几个火柴头小人,“意思到了就行,就是说这个人站在这里,朝着他;那个人站在那里……”

“算了算了,先给我,”一脸黑线的副导演孙瑜拿过分(小)镜(学)头(生)脚(涂)本(鸦),“我画画还行,我来把这些再描一下。”

……

现在离《宋景诗》开机还有两个月,今天的现场并不是正式开拍,而是试水设备。

而且开拍之后上影的剧组是要到山东去实地拍摄的。

1954年的最后两个月。计划完不成的人才要加班,国家计委今年的计划一路顺利最后两个月铁板钉钉超额完成任务,包括唐华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挺轻松。

上半年工业产值值增长率超过了25%,北戴河会议上中央要求缓一缓。下半年的建设投资、全国各地的工程执行速度稍微缓了一下,招工计划正好也利用这个机会再往下砍点人,让重点企业的人员再精炼一点。

做完这些工作,下半年的工业增长率预期仍然在20%以上,也就是说,1954年的工业产值增长率绝对会超过1953年的20.1%,去年本以为是个高峰年,然而1954年无情地刷新了1953年的纪录。

在1954年,苏联的农业产值因为老天不给饭吃,气候和1953年一样恶劣,因此只有3%左右的小幅度回升。

工业产值增长率还可以,大约刚刚超过10%。

当然,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头,中国和苏联的工业产值增长率都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朝鲜。朝鲜停战后,苏联给了朝鲜大量的贷款和物资让他们重建国家,另外在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私援助人力、中国也赠送给朝鲜一部分战后重建物资,朝鲜今年的经济简直是在火箭式起飞。

……

11月7日。

《祝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七周年》

“值此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七周年之际,我们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伟大的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致以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三十七年来,伟大的苏联人民在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事业中所获得的辉煌成就,对于促进人类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全世界进步人类为苏联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而欢欣鼓舞,并把伟大苏联当作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中苏两国的伟大同盟对促进两国的共同繁荣和维护远东与世界和平事业日益明显地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这种友谊将加速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远东及世界和平的更加巩固。”

主席、总理给苏联拍发的贺电。

10月份赫鲁晓夫的代表团在中国,10月底结束中国的访问回到苏联,11月7日,斯大林逝世后一年半,苏联又恢复了在红场举行阅兵的传统。

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米高扬等苏共主席团成员登上检阅台。在红场捧场的中方领导人则是李复春副总理和张大使。

“在中国看过。在中国看过。还是在中国看过。”

赫鲁晓夫观看阅兵式时,从机械化车辆方队开始,每走过一种装备,嘴里就念叨一下。

一队t-34-85路过,这上个月在北京的阅兵式也有。

一队t-54路过,上个月在北京也有。

一队is-3路过,这……北京也看过了。

不但如此,北京的阅兵式还有一种苏联的两栖坦克。而红场阅兵式可能因为苏军觉得pt-76不是最重要的那十几种车辆装备之一,所以没捞到商场的机会。

赫鲁晓夫:

“卡车也看过。大炮也看过。这种大炮也在北京看过。导弹,对了,也是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导弹。米高扬同志,您还记得这种导弹叫什么吗?我有些忘了。”

米高扬:“中国人把这叫红旗-1,这叫红旗-2,我们直接用缩写nГ-1和nГ-2就可以了。”

赫鲁晓夫在红旗-1和红旗-2后面看见了被用卡车拖曳出来的s25导弹。“这个导弹,中国同志没有,这是为什么。”

马林科夫:“我们不用把所有的武器装备都向中国提供。”

赫鲁晓夫:“我觉得并不是不可以。以后,如果中国军队和苏联军队各自的阅兵式越来越相似,那么我个人觉得会非常有趣。”

马林科夫:……

卡冈诺维奇:“这事我知道。中国同志没有要这种导弹,但朝鲜的同志装备了。未来中国会装备另一种苏联的远程防空导弹。正如赫鲁晓夫书记所说,中国和苏联的装备体系,在最近三年正迅速接近。”

米高扬:“至少以后中国和苏联在战时的后勤补给会有很高的通用率。”

……

马林科夫:“同志们,有一件事情,现在必须向主席团所有成员通报了。列宁格勒正在仿制中国生产的野战炮兵计算机,而且成功地生产出了一台样机。除了零件性能还不稳定之外,其他一切都与中国的计算机相当。如果未来中国的同志问起此事,我们应该统一回答口径。”

赫鲁晓夫:“你是说以后我们就用国内仿制的野战炮兵计算机装备炮兵部队?”

米高扬:“马林科夫主席,您上个月跟我单独谈过这件事,后来我了解到中国的炮兵计算机价钱其实很便宜。这件事,坦率地说,必要性不是太高,我想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更急需提升水平的行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