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多小说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203章,T52准备出货

第203章,T52准备出货

上海计算机所,送往苏联的第一批两台计算机装箱打包,等卡车拉到火车站送走。

t52计算机机柜比t51小了,可又多了一台死沉的14寸显示器,加上各种附件的包装箱子,所以还是杂七杂八的一大坨东西。

还是万管级别的计算机,虽然晶体管数只比t51增加了10%,但加上运行频率的提高,运算能力还是比t51加倍了。

“邓部长,这两台计算机,一台还是照例送到莫斯科的苏维埃少年宫,给苏联小孩子当玩具,另一台由您在展销会上现场展示用。展销会上可以把这台演示用的计算机卖掉,但送给少年宫的那一台不卖,不管出多少价钱都不卖,少年宫展示最新计算机这要做成我们的传统。”

邓发点点头,“每年研制一代新的计算机,唐部长辛苦了。你们电子信息工业部很厉害。”

唐华:“这一去莫斯科,邓部长就要在火车上过春节了,大过年其他人都放假,你跑几千公里干推销员的工作,更辛苦。”

邓发:“我们的工业品能销往苏联,而且还是这么昂贵这么先进的计算机,这推销员的工作可自豪得很。……展销会的主题,是要把重点放在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功能和办公室自动化功能?”

唐华:“其实去年我亲自做推销的时候,已经把注意力往这方面引了,但是t51的性能终究是有局限性,而t52不一样,它比t51更适合做行政管理计算机。而且,目前的苏联,科研计算的市场没有行政管理市场大。”

1950年和1951年,电子信息工业部已经向苏联卖了近300台计算机,往东德卖出去29台。到1951年,唐华发现计算机的月销量开始呈现波峰和波谷循环的状态,他就感觉可能苏联又不少研究所、大学觉得自己买的计算机已经够用了。

现在计算机的使用方式还是集中管理的机房为主,比如一所大学买一台计算机,单独放一个办公室,甚至可能为这台计算机成立一个部门、配两三名员工来管理它。大学里的老师和研究生如果需要用计算机,先写申请书等分配机时,自己会编程的就用打孔纸带写好代码,不会编程的就把自己要演算的方程和参数写出来,拿到计算机室请编程员帮写程序。到自己的机时时段,计算机就运行自己的程序,等十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拿到要运算的结果。如果你的程序两分钟就运行出结果了,计算机管理员可能还还会骂你多事,这么简单的运算还来麻烦我们。

也就是说,从校长的角度,他会觉得一所大学有一台计算机就够用了。除非大学比较牛,几个理工科院系都很庞大,大家抢机时把狗脑都打出来了,校长才会决定买第二台。

总之,现在计算机还不是以后那种公共机房一大片、实验室人手一台的数量级,而是一个稀罕物品。唐华估计三五年之内计算机在苏联高校、研究所里都是这个状态。

而苏联的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加盟共和国政府……层层叠叠的架构和部门,如果能够形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那么未来几年计算机的销售都会有稳定的保障。

邓发:“苏联的政府部门繁多,机构确实非常庞大。”

唐华:“说起来,我们政务院系统也该少量地配备一些t52了……”

t52没有汉字系统,只能显示英俄字符,如果要储存汉字,那么得是储存汉字电报码或者唐华和王永俊、小曹交流时用的拼音流。

但没有汉字有时候也是能进行一些业务处理的,比如用字母缩写代表省和城市,甚至用数字编号——可惜现在邮政区号还没制定出来。比如在计算机里储存这样的信息:pk,1951,g3.35,n2.41,翻译过来就是北京1951年工业产值3.35万亿,农业产值2.441万亿。统计局把各省数据录入之后,用现在上海所编的简单数据统计程序,就可以给各省工农业产值排序、计算总量、计算平均数和增长率等等。

……

“李复礼,还有三天就除夕了,你们确定要装配齐全出海试航吗?”

“唐部长,不但是我想立刻试航,海军接舰的同志也很积极,所以这事干脆就不拖了。”

8月份来上海时,2艘“花”级护卫舰的改装工程已近尾声。到12月31、32两艘舰都改装完毕,由船厂工人开出海进行试航。虽然只敢离开海岸二三十公里而且要空军战斗机掩护,但也能完成试航项目。测试改装之后军舰的主机、推进轴、螺旋桨、电机没问题之后,海军就把舰给接了,现在是船厂工程师和海军人员在共同操纵31舰和32舰。

现在李复礼想做的项目,是测试31舰和32舰上反舰导弹配用的对海搜索、火控雷达。

雷达在改装的时候已经装好了,舰上的导弹火控计算机是由北京所、北京电子厂生产的,1月份刚刚运到上海,还躺在上海计算机所的库房里头。

唐华:“既然这样,那计算机所就配合你们的工作,明天就装火控计算机。”

挂掉李复礼的电话,唐华用电话呼叫王

守珏让他从楼上下来。

“船舶工业局要马上进行舰载导弹的雷达、火控计算机的海试。明天我们一起去,给他们装火控计算机。”

在华东海军的码头,唐华和王守珏看到了一前一后停泊在泊位上的31舰和32舰。

两舰改装之后新刷了油漆,全身上下焕然一新,至少看起来颜值不错。

“高司令员,”趁火控计算机卸车搬运这段时间,唐华对华东军区第四舰队司令员高志荣说道,“整个系统的定型时间比空舰型还晚2个月,大概是1952年11月,到8月份31舰才会安装导弹,到渤海担任导弹试验舰,11~12月,两艘舰才会都装上实弹。你们这边进度加快了,可导弹还在乌梁素海试射着呢。可能过段时间,你们雷达和火控计算机都装配齐全了,但就是要在码头歇半年等导弹来。”

“我们提前一点,这样第一次海试雷达或者整个系统有什么缺陷,还有时间慢慢调整。”

说起来……有点道理。舰载雷达是挺复杂的。

陆基雷达都是装在固定平台上,红旗-1导弹系统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停车状态。军舰可没法停下来。或者说,军舰就算停着,在海波的作用下它还是会周期性地左右摇晃。

这一晃可就把问题弄复杂了。

如果军舰在做正负三度的横摇,那舰载雷达发射出去的雷达波也会与预定的扫描方向有正负三度的误差。然后接收回波的时候也是这个误差,如果是在探测飞机,那探测到的目标高度可能就有几百米甚至一两公里的误差。

如果是对海搜索的舰载雷达,那更好玩,如果不加波束稳定,那有些时候雷达波是照海水的,到时候屏幕一会儿有军舰信号,一会儿是一片雪花。而且探测到的敌舰方位也不准。

解决稳定器的问题,杭州雷达所的舰载雷达改装小组大概花了8个月吧。希望是真的解决了。

“这个雷达对大型海上目标的探测距离是45公里,不过前提是目标的桅杆和上层建筑很高,矗立在我们的视野内。”唐华和王守珏加上计算机所的三名研究人员,很快就装好了31舰火控雷达与火控计算机的连线,“……要进行海上测试的话,就用这个打印机,往导弹传输的数据由这个打印机输出,等拿到输出结果之后进行验算,看是否获得了正确的数据。”

……

1952年1月25日,31舰和22舰(一艘起义的日降海防舰)凌晨启航,从黄浦江开到长江,出海之后折向北航行,大约在启东附近的海面进行试验。

31舰和22舰都是慢船,以11~12节的龟速慢慢往试验区爬,抵达预定地点已经是上午10点。

第一代反舰导弹威力不大,射程也短。图-2在3000米空射的射程大概36公里,舰射版射程30公里——所以中段制导也是可以不要的。这样可以让图-2射完导弹就掉头跑。

火控雷达的职责就是跟踪锁定敌舰,让火控计算机计算出敌舰的距离和航速,这和红旗-1有点相似,但反舰导弹要演算的参数比防空导弹简单,毕竟战斗发生在二维平面上。

不过反舰导弹的火控雷达还要算一个数据,就是提前量。假设20秒钟后发射导弹,加上导弹飞行某个距离所花的时间(这个距离由雷达的测距功能给出),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敌舰会移动到哪一点得算出来,给装订参数,这样反舰导弹发射之后就直奔那个点飞去。由于导弹射程只有30多公里而导弹速度有800公里/小时,在导弹发射后这两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敌舰再怎么扭屁股,他也不会离开预定点太远,反正会在导弹末制导头的探测范围内。

但如果雷达跟踪锁定的时候,计算误差太大或者根本就是采用了错误的参数,那导弹就白打了。

这天上午,4架米格-15在试验海区上空护航,1架图-2观测机在3000米高度监控,高司令员在31舰上,王守珏在启动附近的岸上用对讲机与31舰联系。

第一次测试,31舰和22舰距离25公里,31舰的搜索雷达早就发现了22舰,接到进入跟踪锁定状态的指令后,长照22舰发射连续波,很快火控计算机开始运作,输出一条长长的纸带。

第二次,两艘舰换了一下舰首指向,再变换了一下距离,现在是22公里。也顺利进入跟踪锁定状态。

第三次,31舰进入跟踪锁定状态后,大约半分钟,把目标跟丢了……

“跟丢了目标?这是什么意思?”王守珏在对讲机里问高司令员。

“我们重新搜索寻找目标,正在重新进行跟踪锁定。”“……第二次跟踪正常……”

第四次……

“9次测试,2次跟丢目标需要倒回搜索模式重来,这是什么原因?”在计算机所坐镇的唐华听了王守珏的汇报不解地问道,“这套系统和红旗-1是有技术渊源的,红旗-1天上乱飞的时速九百多的飞机都能顺利锁定。”

王守珏:“这应该是31舰上的雷达的问题。我们推测,是雷达的

稳定装置有时候工作不太正常,没能时刻纠正舰艇的纵摇和横摇,所以有时候军舰做出超常规的摇动,雷达的连续波就没打到目标舰身上,就跟丢了。”

“如果能够确定故障是由这个原因产生的那最好,现在可以叫杭州所的同志来一趟上海,看看是怎么回事。”

看来试验做得早果然不是坏事,能早一点发现故障和缺陷,就能有充裕的时间把bug修好。

只是杭州雷达所舰载雷达项目的小组,这年是过不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